李泓

简介


男,1970年4月生。1992年兰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毕业,1995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9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9年留所工作至今。 2001-2003年在德国斯图加特马普固体研究所Maier教授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E01组工作。科技部先进能源领域储能子领域主题专家,工信部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项目责任专家,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技术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动力电池项目,北京市科委固态电池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固态电池重点项目负责人。联合创办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海钠科技有限公司、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主要研究方向


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固态锂电池、电池失效分析、固体离子学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李泓于1997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高容量纳米Si负极材料,申请了第一个发明专利,1999年在国际上发表了第一篇纳米硅负极材料文章。2005年提出元宵结构纳米硅负极综合解决方案,入选“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纳米硅负极材料在1997年开始获得系列核心材料授权专利,历时20年研究,实现技术转移,2017年在江苏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开始产业化。提出和发展了基于原位固态化技术的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和全固态电池技术,推动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技术和高通量计算技术发展。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电池技术、固态锂电池、电池失效分析、固体离子学。合作发表SCI论文380篇,引用超过27000次,H因子84。共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0余项,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

代表性论文及专利


发表SCI文章参考: http://www.researcherid.com/rid/C-4643-2008

目前的研究课题及展望


目前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内外企业合作项目3项,主要针对各类固态电池和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开发。 期望未来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固态锂电池中的关键材料、构效关系,热力学与动力学,全寿命周期失效机理、安全性、电池设计方面取得突破和创新成果。

培养研究生情况


目前硕博连读硕士生4名,博士生6名,博士后6位。
2020年博士研究生已招满

2021年拟招研究生生情况:
1. 凝聚态物理,招收1名硕博连读生;
2. 材料物理与化学,招收1名博士生;

欢迎有志成为科研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栋梁之才,具有化学(电化学、高分子、无机)、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固体物理专业的优秀学生免试推荐或报考。

3. 2020-2021年拟招收博士后12名:
    物理研究所:电池失效分析2名
                     高通量计算和第一性原理计算2名
    定向北京卫蓝新能源:固态电池方向2名;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溧阳):测试和失效分析:2名;数值模拟和智能制造:2名
         天目先导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溧阳):负极1名、无机固态电解质和隔膜1名

      欢迎有相关专业背景,应届毕业博士生和有工作经验的海内外博士加入,博士后待遇参照物理所和溧阳的标准,希望有志愿意专注从事锂电池科学与技术研究,通过创新科研成果推动电池技术革命的青年加入本团队,我们将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环境和资源。
 

其他联系方式


hli@iphy.ac.cn

电话


010-82648067

Email


hli@iphy.ac.cn

Baidu
map